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题:疫情下的台湾清明:习俗有变 慎终追远未改 作者 刘大炜 朱贺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要紧的祭祀节日之一。在台湾,早先也有“清明不回厝没有祖”的说法。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台湾民众过清明节的形式虽然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与敬意。 台湾的清明节定在公历4月5日,但人间扫墓祭坟不一定在这一天。台湾民俗学者谢宗荣接纳中新社记者手机采访时显示,台湾民众因先祖区域不同,扫墓时间也有所差异,如客家人抉择在元宵节、清明节之中扫墓,漳州人后裔在农历三月初三,泉州人后裔则是在清明节当天。 在台湾,扫墓有“培墓”和“压纸”两种方式。通常而言,新墓须要“培墓”三年,如家中有娶新娘或生男孩时也须“培墓”。“培墓”须准备猪肉、鸡、鱼等祭品,若添丁生子或置办田产则需带一对“子孙灯”告慰祖先;而“压纸”只要培土除草、清算坟墓,完毕时用石子将墓纸压在坟墓上。 谢宗荣说,不同区域的后裔在墓纸的样式上也有所区分:比如漳州人的后裔经常使用黄色墓纸“压纸”,泉州移民多用五色墓纸,而客家人则惯用红色墓纸。 当前,台湾众多地域并没有禁止土葬。但近年来,源于土地局限,台湾多地公墓数量差不多保持不变,因而多数台湾人调转方向其它安葬形式。通常而言,多半民众会抉择将亲人火葬,并把骨灰坛放入“纳骨塔”,清明时节前往拜祭。 往年清明节,岛内都会显露大范围人数流动和返乡高潮。但近几天台湾新冠疫情渐渐升温,已延续五天当地确诊病例“破百”。各地纷纷收紧扫墓祭拜的政策。 据台媒报导,台湾本年清明节扫墓的人潮自4月2日最初。为防范祭扫人流加重疫情分散,假期以来全台各地采用相应分散和防控举措,推广网上祭拜,不少墓园和家庭祠堂撤消大范围的法会或祭祀大会。有的县市,例如台北市,对映入“纳骨塔”的人口发展管控,高雄市则停止开放入塔祭拜。台北市市民萧任宏叮嘱记者,为庇护环境,祭拜现场不应允焚烧纸钱,民众将纸钱写上逝者姓名,送至代焚处同一焚烧。 另外,受环境保护理念的兴盛作用,近些年花葬、树葬也渐渐在台湾社会最初盛行。逝者经火化后,骨灰装入环境保护纸袋埋入花田中,不立墓碑、不记姓名,约半年后即“回归当然”。虽与惯例安葬形式不同,仍获得众多台湾民众响应。 据台当局里面事务主管部门统算,2002年生态葬政策实行开始唯有226位民众抉择此种安葬形式。五年后抉择此形式的民众首度“破千”,2018年再“破万”,2021年则挨近2万人,约占死亡人数一成。 阳明山第一公墓入口不远处的臻善园就隶属花葬区。一种个长方形的花田,由鲜艳的刺桐花围成,山坡上花红草绿,活力盎然。花田里置有一束束鲜花和各种祭品。前往祭拜的民众对着花田,双手合十,肃穆默哀。“不管甚么方式,目的皆是追想思念,心诚最要紧。”萧任宏说。(完) 更多国家内部资讯关心咱们。 |
4月2日天然橡胶期货收盘价格上涨1.36%至16725
新加坡:日本橡胶期货在周二连续第四次训练中
新加坡:日本橡胶期货在周五步履蹒跚,每周都
新加坡:日本橡胶期货在周四抢购了四场比赛的
经销商说,吉隆坡(伯纳马)-马来西亚橡胶市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