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选购毯子。
山南网讯 他叫巴多,1983年生,浪卡子县张达乡村西村人。
他有个家具合作社和一种藏式家具厂。合作社全名叫浪卡子张达乡村西村康萨民族家具加工不业余合作社,主营藏式棉被、卡垫等。
因不忍心见到同村村民被贫困困扰,他吸纳了38名贫困群众到本人合作社和家具厂打工,依据岗位分工,每人可行拿到1000到5000元不等的工资,年底还会给它们下发一千多元的奖金。
图为顾客在认真挑选毯子。
这一次来到物交会,他就带了三名贫困户,每人每天赐予200元的报酬。此中一种,名叫普巴。
普巴48岁,家里有四口人,两个小孩,一种24岁,平时打些零工,另一种正好读高三,另有一种一岁多的孙子。见到它们全家收入微薄,巴多让普巴母子俩都去他的合作社事业,普巴每个月可行拿到2800多元的工资,而本人的小孩也可行拿到3500元每月,加上奖金,此刻的生活也算宽裕。
图为顾客向商户付钱。
“十分感谢巴多,他真的是个好人!”普巴没读过甚么书,唯有用最容易的话语来表明她的感激之情。
问巴多为何要雇佣村里的贫困户,他的回答更容易:“由于乡亲们还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