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全球新闻在线

全球新闻在线 首页 文化资讯 旅游攻略 查看内容

[旅游新闻资讯]回望45年前中美关连破冰镜头

2021-7-12 19:30| 发布者: wdb| 查看: 52| 评论: 0|原作者: [db:作者]|来自: [db:来源]

摘要: 回望45年前中美关连破冰镜头,更多旅游新闻资讯分享关注我们。

(原标题:回望45年前中美关连破冰镜头)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华夏的土地,最初了为期7天的访问,也打开了“改变全球的一周”。中美实现了“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用尼克松本人的话说,从那一刻起,“一种时期完毕了,另一种时期最初了。”

记者通过整理,撷取当年访问时期的几个小故事,一同感触当年这一重要事故背后的波诡云谲。

与毛泽东见面事先不知情


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21日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新华社记者杜修贤摄

21日下午3时许,尼克松抵京后三个多小时,美方接过中方通告,前往中南海与毛泽东主席会面。实是上,这一次会面的布置出乎不少中美事业人士预想。尼克松在行前并没有获得中方相关毛泽东能否会见的确认。据尼克松本人在回忆录中记述,获得会见的通告时,他正好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房间内,“正筹算洗个淋浴,基辛格闯了进来汇报说毛主席要会见咱”。

而源于毛泽东的健康情况,不少中方人士也没料到毛主席当天就打算见尼克松。

尼克松去见毛泽东时,那时在场的美方除尼克松本人外,唯有基辛格以及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洛德(洛德于1985年至1989年担任驻华大使,就任时仅48岁,是历任驻华大使中最年青的一位)。源于那时美国务院官员同台湾仍有“密切来往”,美方顾忌在中美未谈出效果前,越多人参加越可能泄露信息,因而,时任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全没有可以出席。美方也无一种记者在场。

按原定布置,会晤不过礼节性的。据那时担任翻译的唐闻生事后回忆,毛泽东这样叮嘱尼克松,“咱们谈哲学难题,详细难题你跟周总理谈。”就这样,双方不但谈了哲学、世界大势,也触及了台湾难题等两国关连中的详细难题。

尼克松深知这场会晤的要紧性,因而他在简要讲明来意后便单刀直入。已年近八旬的毛泽东在会晤时显得红光满面、谈笑风生、举重若轻。原定唯有约20分钟的礼节性会晤延伸到了一种多小时。这一历史性的70多分钟,打破了两国隔绝好几年的政治坚冰,为双边关连进行翻开了新篇章。

北京市民为美国客人扫雪 尼克松夫妇为国宴苦练筷子夹菜


1972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举办宴会,欢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新华社记者王敬德摄

为了这一次访问,中美双方都做了精心布置。时任总统军事助理、日后升任总统国度平安事务副助理和助理的斯考克罗夫特曾回忆过访问时期北京市民集体扫雪的场景。

依照日程,尼克松应在25日上午9时前往故宫游览。早晨7时,斯考克罗夫特下楼确认相干布置发觉那时路面上积雪4至5英寸(10至13cm),“咱居然见到几千人在拿着扫帚扫雪。”9时,总同一行启程。从饭店到故宫,路面积雪已清扫洁净,似乎基本无下过雪。“华夏在这方面的高效组织能力令人难以置信”。事后,美方得知前一天在会谈时,周恩来发现下雪,就抽空出去做了扫雪的安排。

为了应对尼克松访华,中方从外交部及相关单位调来了众多事业人士。尼克松抵达前夕,事业人士已同一入驻国民大会堂等地。据曾参加访华接待事业的外交官赵稷华回忆:“大会堂的大厅里排满了床位。尼克松在京那几天,咱们每天事业到半夜,如何吃饭、睡觉全没有感官了,那几天是在高度吃紧和亢奋中,像 一阵风 一样往日了。”

出于对华夏文化的尊重,尼克松和夫人在访华前一直练习如何运用筷子。据中方官员回忆,访问华夏时期,尽管运用筷子不够熟练,但尼克松夫妇用餐时坚持用筷子夹菜。在国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宴上,电视机摄像机拍下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地用茅台干杯的镜头。

中方还特意在宴会上演奏尼克松就职典礼上曾演奏过的歌曲《美丽的阿美利坚》。尼克松在祝酒词中引用毛泽东诗词说:“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此刻便是只争朝夕的时刻了……”

这次访问双方互赠的少许国礼也十分有特点。尼克松和代表团成员收到了甜蜜的礼物——大白兔奶糖,美国国民获赠一对可爱的大熊猫。尼克松还赠送两只北美特有动物麝香牛给华夏。

“上海公报”出炉一波三折


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前往杭州访问。新华社发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完毕访华当天,中美双方在上海一同发表结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实是上,在1971年10月基辛格来华为尼克松访问做准备时,双方就已根本敲定结合公报草案。然则,双方在如何表述台湾难题上仍存留较大分歧,而这还是“上海公报”回避不了的。

尼克松访华时期,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与基辛格就结合公报发展了11轮磋商,一次平均两小时。尼克松在北京停留的最终一天,双方不停开会,一共发展了四次商谈,基辛格还单独约见了二次周恩来。

曾参加公报谈判的赵稷华之前在接纳新华社采访时回忆说,谈判走到边缘时,乔冠华会以“不需要公报也可行”来施压,基辛格则常常面红耳赤,强压怒火,把铅笔咬在口中或摔在桌上,但双方全没有拍过桌子。

“上海公报”行文不长,方式却堪称“史没有前例”——公报中先摆明分歧、再表达一同立场,这在往日的外交文献中很罕见。而这一方式也是通过几番艰苦磋商,美方才终归接纳。周恩来总理就此对美方解释说,列明分歧点恰好讲明双方立场是公布的,可行向盟友、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有所交待;而这也让列出的一同点更为突出、不含糊、真正可信。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公报谈判并未美国国务院的翻译参加此中。担任口译的最重要的译员是冀朝铸和唐闻生,过家鼎最重要的负责笔译。据赵稷华解释,美方一是出于保密考量,也是信任中方翻译的能力。

1972年2月26日,尼克松和夫人一行参观了杭州西湖。新华社发

正当大伙都长舒了一口气的时刻,事宜竟又起了波澜。2月26日,尼克松一行自北京赴杭州访问。美方当晚紧急约见中方,称要就结合公报草案提议少许修改意见,期望中方再予考量。美方企图改变相关台湾难题的措辞强弱——对美方有益的要增强、对中方有益的要下降。对此,中方紧急请示了毛泽东,获得的回复是:涉及台湾难题的内容不行改。

通过中方的争取和双方协商,27日凌晨,双方总算终归敲定结合公报内容?27日上午,双方再一次核对文本,送至上海的印刷厂紧急排印中英文文本。28日,中美在上海一同发表结合公报。

作为奠定中美关连的三个结合公报之一,“上海公报”的发表标记着中美长久隔绝的完毕和两国关连寻常化流程的最初,连同后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成为指导中美关连的要紧文献。

(新华社记者:白洁、王慧慧、伍岳)

(原标题:回望45年前中美关连破冰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