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全球新闻在线

全球新闻在线 首页 科技新闻 军事科研 查看内容

传承近40载 看这支“网红部队”如何触动上海

2021-6-18 15:13| 发布者: wdb| 查看: 47| 评论: 0|原作者: [db:作者]|来自: [db:来源]

摘要: 传承近40载 看这支“网红部队”如何触动上海,更多关于军事资讯关注我们。

  原标题:传承近40载,看这支“网红部队”如何触动上海

  [环球网报导 记者 刘文博]1961年,以巡逻执勤在上海南京路等地的内卫一团二营八连为原型创作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映。毛泽东号召全军向八连学习,写下诗篇《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何?意志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后来,随着使命任务的改变,从1982年起,八连没再担负南京路执勤的任务,而接替八连勤务的便是另一支光荣的部队——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执勤十中队。

  讲到十中队,看过上国外滩“网红人墙”的人应当都不陌生。每年元旦、“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上国外滩总是车水马龙,四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作为中外游客的“打卡”风景区,南京路向来是人流稠密区,高峰时段一种街口每分钟就有近万人经过。在人流如织的“十里洋场”,随着红绿灯交替切换,中队官兵用身体构成“拉链式人墙”,在哨音指挥下来回开关“闸门”,引导客流有序经过街口。2014 年起,武警上海总队为应对超大客流调度执勤形式,运用“拉链式过马路”形式构成“人墙”疏导客流,收到良好成果。后来,这类执勤形式就一直连续下去,此刻曾经成为南京路面上武警官兵执勤的“标配”。

  6月8日,记者来到十中队营区采访。关于十中队与“好八连”之中的传承,执勤第四支队三大队教育员石磊说,十中队“接到八连的枪,也接到了八连的魂”。从“好八连”到“学八连”,国民军队艰苦奋斗、效劳国民的风格本色在这边薪火相传。早在释放初期,中队前身部队挺进上海时,潜伏下去的敌特和反动势力便叫嚣: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的军队红着进入,不出3个月就会黑着出去。1982年,中队进驻南京路一会儿,就有腰缠万贯的商贾闻讯找来,想以每月一千元的价值,租赁中队空余房间作为仓库,时任指导员夏光荣断然拒绝:“军人和商贩是平行线,不行有交集!”

  记者从十中队营区抬起头望去,一墙之隔即是上海地标建筑“新全球”,这边人首攒动、熙熙攘攘,每到夜晚流光溢彩。身处繁荣深处,巡逻在“中华商业第一街”,形形色色的蛊惑时候考验着这支队伍的忠诚与初心。一次,中队指导员杨泽楠奉命抓捕犯罪嫌疑人,对方见逃跑没有望,掏出一叠百元大钞,乞求道:“钱皆是你的,放咱一条生路。”杨泽楠不为所动,将其扭送归案,当场缴获管控刀具6把,赃款38000余元。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当年,十中队前身部队挺进上海露宿街头不扰民;今日,新时期的传人走上街头,践行着“为国民效劳”的宗旨。

  自1982年最初,十中队“雷锋班”坚持每月20日到南京路面上展开为民效劳运动。久而久之,周边好多居民在这一天早早前去等候。它们说,等的不但仅是效劳,愈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中队的作用拉动下,130多家单位、千余名志愿者也主动参加此中,效劳内容也由刚最初的修鞋、理发一步步拓展到健康、法律、心思等80多项。每月20号,军地单位撑起的爱民帐篷绵延近200米,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中华商业第一街”因此也被誉为“全中国精神文明一条街”。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队“雷锋班”的战士们没有办法像往常一样在南京路为民效劳了。不少驻地居民每月20号仍是会到中队为民效劳点等候,少许群众甚而还打手机到中队询问概况,担忧部队搬了位置,今后再还不能见面。“本来,中队为民效劳一直无中断。”十中队“雷锋班”现任班长汪维巧说,疫情防控映入常态化今后,它们就经常采用小群多路的形式,深入社区、公司之间展开为民效劳,并尝试探寻出了“点对点”“菜单式”效劳新形式。

  开设为民效劳点不过官兵播撒文明新风的一部分。几十年来,官兵还构建每月走入孤寡老人、走入自闭症孩童、走入残障人员“三个走入”体制,结合高校、医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展开对接一种贫困户、资助一种贫困生、构建一种图书站、设立一种医疗点“四个一”运动,让雷锋精神弘扬在申城的大街小巷。

  家住黄浦区老年公寓的老大家好几年来一直有一个习惯:大年三十这天早早起床洗漱,穿上新衣,等候十中队官兵的到来。从1997年最初,官兵与黄浦区老年公寓爱心结对,每月都会前往老年公寓做义工,每年大年三十都会把老人请到中队,陪它们吃“年午饭”。年近九旬的查爷爷说:“那么好几年,多亏中队的战士们照顾。十中队便是咱们的家,战士们便是咱们的亲人。”

  忻鸿发是中队官兵陪伴时间第一长的孤寡老人之一,他双目失明,常年卧床不起,膝下无儿女。官兵得知后,主动当起了“兵儿子”,给他搞卫生、清垃圾、擦身体从不嫌脏,急事难事一种手机马上到场。20年春去秋来,忻鸿发逢人就说:“即便咱有儿女,恐怕也做不到这样!”临终前,89岁的忻鸿发在弥留之际还发出呼唤:“战士们,咱的儿童们……”

  2018年初,家住塘桥街道的张燕君顺利入职心仪的单位,她第一时间将好信息与中队官兵分享。10年前,家族经济难题的张燕君面对失学。中队官兵得知这一概况后,当天就凑了1200元钱送了往日。为了使张燕君能安心学业,中队团支部携手街道团委每月定期派人看望她和她的家人,并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现在,张燕君成为所在单位学雷锋的带头人,用实质行动反哺社会。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把为国民效劳的基因植入血脉的十中队官兵,就像“火种”一样,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中队战士阴国君退伍后应聘当上了某餐饮团体南京路分店的店长。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十中队签定共建合同,带领员工参与中队的为民效劳运动。在他的感召下,分企业每年有100多名员工参与没有偿献血、到敬老院当义工,并设立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失学孩童。大弟子士兵陈晨在中队是学雷锋标兵,退伍复学后,被大学聘为雷锋精神宣讲员。现在已是某航空企业副机长的他,在机组里成立了学雷锋效劳小组效劳游客,带领同事一同践举止民宗旨。

  39年来,十中队累计照顾孤寡老人27名、残疾人12名、军烈属15户,资助16名贫困弟子重返校园,为公益工作和慈善基金捐款300余万元,被表彰为“全中国学雷锋运动领先进步集体”“全中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先进步集体”“全中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中国扶残助残领先进步集体”。

更多军事科研关心咱们。